八方观点
争议30年的《寒雀图》乾隆御题诗应该这样解读
2017-07-05 15:37  点击:441108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本文观点:《寒雀图》乾隆御题诗的不同解读长期以来业内专家分歧争议很大。经过多方考证,从历史、人物、字形、字体等多种角度进行认真分析后,本文作者得出以下观点以回应《寒雀图》御题诗的解读争议:应为“如椒目相妒”,而非“如柳月初妒”;应为“设有鹯来驱”、而非“设有鹊来跂”;应为“舍仇共救护”,而非“舍仇无救护”。

笔筒上面的诗_副本_副本精选血檀工笔精雕寒雀图笔筒寒雀图_副本_副本《寒雀图》由乾隆命名

  《寒雀图》,是北宋画家崔白的一幅传世名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为绢本,设色,宽23.5厘米,长101.4厘米。画上有乾隆御题诗一首,并盖有“古希天子”、“乾”“隆”、“三希堂精鉴玺”三方印章,及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钤印,并落款崔白两字。该幅作品描绘寒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枯树上栖息的景象。在构图上,作者把雀群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侧三雀,已憩息入眠,表现的是麻雀眯眼打盹儿的安详状态;右侧二雀,显示出归翔觅枝和在枝上倒挂嬉戏的动态感;中间四雀则为此图重心,上下左右互视,以神态串联画面左右,亦静亦动,使得画作整体气韵生动,动静层次鲜明。

  此幅画作,明末画家、篆刻家文彭在“谢贞一中舍芙蓉洲”所作题跋文中,称其为九雀图。根据《石渠宝笈》记载,因乾隆在此画作上的御题诗前两个字为“寒雀”,故以此名之。

  《寒雀图》收藏的数枚钤印表明,此作收藏脉络清晰,不仅有南宋贾似道的“悦生”葫芦形印章,还有查抄贾似道家产时封存的“台州市房务抵当库”印文;有元代著名女收藏家忽必烈的孙女、大长公主祥哥剌吉的“皇姊图书”印;明代收藏家“耿嘉祚会侯氏号漱六主人书画之鉴宝”印等。流传至今已经有近千年历史。  

  盖棺定论后突起波澜

  关于《寒雀图》中的乾隆御题诗,1981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梁定海曾在崔白书画研究中有过提及。1986年第二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上,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曾在其论文《崔白<寒雀图>》中有过清晰的解读:寒雀争寒枝,如椒目相妒,设有鹯来驱,舍仇共救护。这是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乾隆《寒雀图》御题诗的解读文字。之后,郑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熊瑛的论文《自然中的人化情境——崔白花鸟画释读》中,也持这种观点。  

  至此,关于《寒雀图》中乾隆御题诗的解读已经盖棺定论,并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然而,从2008年开始,有个叫翟波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新的看法。他认为,北京故宫博物院专家的解读在文字的释意上出现错误,并提出了自己解读的文字:寒雀争寒枝,如柳月初妒,设有鹊来跂,舍仇无救护。此后,这种说法被认为是代表了民间的普遍认知。2013年6月17日,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发表了一篇署名美周的文章——《北宋画家崔白<寒雀图>赏析》,此文对翟波的说法予以认可。人民网在发表这篇作品时还特意注明:“来源 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此说法影响之大,流传之广,迅速引起了众多美术研究工作者的关注。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报》是文化部的官方媒体,其来源具有权威性。同样在2013年,在某国家级的出版册页中,学者李淑梅也做出如此解读。再之后,只要一提起《寒雀图》乾隆御题诗,均以这种诠释为主,而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为代表的说法,反倒无人提及。  

  《寒雀图》的另一个秘密:唐宋年间,虽然美术大师层出不穷,却很少有在画作上落款的。许多画作只见收藏钤印而不见画家落款,甚至连印章也无。这是因为当时文人画并未出世,而画师基本上都为宫廷之属,画作也为皇家所据,当时世风如此。及至画家在作品上落款,也是元、明、清文人画出现之后的事。然而崔白的《寒雀图》,却一改常态,在此幅画作上留下了“崔白”两字。字极小,在画作的下方不起眼之处,通常人们不会看到。似乎在有意与无意之间。  

  争议焦点  画意与乾隆御题诗解读的否定之否定

  从事民间收藏的人,普遍认为北宋年间的画作,大多以艺术内容论之,并没有后世关于政治、军事等其他的概念融汇在画作中。因此,若按照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郑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熊瑛的解读,“如椒目相妒”,睁着花椒粒一样的眼睛互相瞪视,只有面对强大的猛禽外敌入侵时,“舍仇共救护”,才会结成联盟共御外辱。因此,争讼的焦点就变成了对崔白《寒雀图》不同画意的注释。社会上通常的观点认为,这幅作品的真实意义应是,众麻雀在冬季枯干的树枝上栖息打盹,在等待春天暖融融的柳意,一旦有强大的外人介入,就会各顾各的,颇有一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情景,表现的是一种鸟类共同的特性。这样一来,两种解读,难分伯仲,形成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似乎每种解读都有道理,但是每一种说法均无法自立成说。

  仔细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个特点,即每个解读者往往从自身的研究角度、专业角度对乾隆御题诗及崔白《寒雀图》的画意进行诠释。也就是说,画家有画家的解读,文学工作者有文学工作者的揣测,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看法。这样的解读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因为其本身就受到了不同职业的限制,具有局限性,因此对《寒雀图》乾隆御题诗的诠释更多地表现出自说自话的意味。这也是《寒雀图》乾隆御题诗所留下的尴尬。

  其实,崔白在创作《寒雀图》时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乾隆御题诗究竟如何解读,其答案也只有乾隆自己才清楚,从这个方面我们无从找出答案。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帝王,又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皇帝,在为《寒雀图》题诗时,必然有其政治家的考虑,也必然有其自己的独特看法。这种看法我们无从去揣测,但政治家的胸怀会在其诗文中有所体现。作为皇帝,他自然希望在其诗文中体现出一种团结的力量,即便在大难来临时,也能让子民们团结一致,完成舍仇共救护的壮举。
  

  关于《寒雀图》御题诗争议的考证重点

  那么,社会上为何会否定故宫博物院的权威说法呢?

  两种观点,是对乾隆御题诗的不同解读。其重点,是对其关键字的认知,这也是不同观点的立论基础。崔白《寒雀图》乾隆御题诗争议的焦点有三个。一是第二句,是“如柳月初妒”还是“如椒目相妒”?其中,柳月与椒目意义截然不同,柳月均可理解,椒目则是一味中药材,实指青花椒,花椒粒晶莹圆润,因此,椒目在此有如同花椒粒一样的眼珠的意思。争讼的重点在于乾隆这两个字的行书写法。柳与椒,相去甚远。字形上与“柳”贴近,何来“椒”?二是第三句,是“设有鹊来跂”,还是“设有鹯来驱(殴)”?关键是两个字的解读,“鹊”和“鹯”,从写法上与“鹯”接近,但画面中并无鹯这种猛禽出现,且“鹊”与“鹯”字义截然不同,不同解读,意义悬殊。“跂”和“驱(殴)”,字义殊异,差别巨大。三是第四句第三字的解读,是“无”还是“共”。乾隆在这个字上的写法为半行半草,介乎于“共”与“无”之间,似是而非。

康熙_副本_副本乾隆画像

  既然是对字义的解读分歧争议很大,那么,就该从字形与字体的本源上去判断。关于“椒”字,共有四种写法,我们通常认知的“椒”,属于常用字范畴,若是异体字的行书书法,我们会发现,乾隆的写法是有出处的,文征明、欧阳询等书法大家,与乾隆皇帝的写法如出一辙。至于“月”与“目”,行草的写法虽然接近,但是,“月”不封口,而“目”恰恰相反。“跂”与“驱”之争,认知的关键在于,两字均为左右结构,乾隆在这个字的部首上,略微潦草,介于“区”与“足”之间,而在右半边的写法上,则为“支”。因此,此字辨别的重点则在对部首的识别。若辨部首为“足”,则此字为“跂”,若为“区”则为“驱”的异体字。从作诗的音韵上来说,读“驱”,一声,阳平,较为贴切。“跂”为阴平,略有瑕疵。关于“共”与“无”的辨析,可以从字的写法上寻据。熟悉书法的人都知道书法有其准则。“无”的写法,要求有“头”有“尾”,即上必有“撇”,下必有“点”。乾隆于书法造诣很深,不会不顾通则体例,《寒雀图》上御题诗中的此字,明显“无头”,故较为准确的念法应为“共”。因此,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赵苏娜在《崔白<寒雀图>》中的解读,从书法的角度上来看,似乎更接近乾隆的诗意。至于其他的解读,则有尚未厘清字体的繁简之嫌。是否可取,似于理无据。

 其他争议重点 布局结构是三四二?还是三三三?

  不可否认,《寒雀图》是一幅传世名作。关于这幅作品的鉴赏,国内许多美术研究人员发表文章谈了审美经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寒雀图》是三四二布局,即左侧三只麻雀,中间四只,右侧两只。认为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普遍特征,使得画面渐次过渡、重点突出。其次,这幅画作动态与静态呼应,使得画面充满灵气、形象生动。其三,从敷色技法对该幅画作进行了分析,认为崔白画风清俊淡雅、苍逸野阔、恬淡静穆,明显有别于五代至北宋时期黄荃的浓艳画风,风格鲜明,成为改变宫廷画风的代表。

黑白-鸟1_副本_副本黑白-鸟2_副本_副本黑白-鸟3_副本_副本以上三幅《寒雀图》局部是按“三三三”布局截取的

       其实,上述鉴赏只是对该幅作品的泛泛评价。特别是在构图和布局上,表面看三四二结构较为准确,但是仔细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寒雀图》在结构上应为三三三布局。这个布局结构,准确来说应该是动态的。左侧三只麻雀是一组,画面是鸟儿立于粗壮的树枝之上,神态安然,似已入梦,其中一只甚至半张其喙,梦状惟妙惟肖;中间四只,其中三只神态为半睡半醒状态,似是打盹,上下呼应,但神态投向中侧和左侧。最具特点的是该组画面中右下角的那只,大睁着眼睛,视线完全被右侧两只鸟儿的状态所吸引。右侧两只鸟儿,一只是飞翔觅枝,另一只为倒挂状,翅膀振动,有立足未稳的嬉戏之态。实际上,从动态上看,这三只鸟儿才是一组,也因此,这幅画作的结构布局应为三三三。

  上述结论仅仅是从动态线上来鉴赏,还有时间线,画面上左侧三只明显是先来者,已经占据粗壮位置,安然入眠。中间四只为次来者,状态为动静兼而有之。右侧两只为迟来者,只能找最细的树枝安憩。若是从空间线来鉴赏,先来者立于粗枝,后来者位于细枝,这样渐次安排,将空间与鸟儿互相“争”位置的意味表现得格外丰满,突出了一个“争”字,但又不是敌意的那种“争”,带有从画境到情境之间的深层次过渡,因此鸟雀各种神态呼之欲出,增加了艺术感染力。这些恰恰说明,用三三三结构布局去鉴赏《寒雀图》,艺术状态会更为准确。

图画见闻志_副本_副本图画见闻志1_副本_副本

《图画见闻志》

崔白生平及《寒雀图》的艺术价值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东)人,是北宋中期有影响的画家。擅长道释鬼神人物、山水,精于花卉翎毛,且以画败荷凫雁得名。崔白的作品,明显有别于五代、宋以来黄荃与徐熙“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特点,表现出“体制清澹,作用疏通”(《图画见闻志》卷四),清代高士奇曾引洛川主人评价崔白:白画雀,无黄家习气,自有骨法,胜于浓艳重彩。大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评价:崔生丹墨,盗造物机。崔白于黄、徐画法精研皆深,又受勤于写生的画家赵昌影响。《图画见闻志》记载,崔白尤长写生,所绘物机,佛道鬼神、山林人兽无不精绝。其蝉雀,生动自然,可以称为“绝笔”。

  崔白原是民间画家,曾先后在相国寺、垂拱殿御房做大壁画,熙宁年后,宫廷要崔白补画院艺学之职,充任宫廷画家。宋代的画院,官职分为画学正、艺学、祗候、待诏等级别。崔白借口“性疏阔,不能执笔”,坚辞。宋神宗得知后,谕示如无御旨,任何人不能安排崔白做事。《寒雀图》是一幅设色画,画面中共有九只麻雀散落其间。线条准确,神态逼真,如同自然界的活物,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秃树与麻雀的画法不同。羽毛与树枝,工中带写,树干、树枝、树疤、树苔等质感不同。构图方面,九只麻雀分合有别,形态各异,无疑是画中精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