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活动
中华小鲁班启智木作高师进修院介绍
2024-12-09 14:27  点击:43035
来源:中国红木古典家具网
 中华小鲁班启智木作高师进修院,是一个专注于提升木工教育水平的专业培训机构,致力于为学校劳技课教师、社会木作教育机构教师,及木作行业从业者等,提供系统、专业的木工技能培训与文化传承,推动木作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一、学员分类

进修院所面对的学员群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人:

1. 学校劳技和专任课教师:

包括教育系统“大中小幼”以及职业院校中负责劳动技术课程、木工木作课程,或相关手工艺、非遗设计等课程的专任教师。

2. 社会木工和非遗木作教培机构教师:

各类社会教育机构,如木工坊、手工艺工作室、手工木作实践课堂、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学旅行基地等,这些机构中的教师或导师也是进修院的重要学员。他们可能不具备系统的木作教育背景,但希望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员或学生。

3. 木作行业从业者:

已经从事木作行业的工匠、设计师、手工艺人等,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希望通过系统的培训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设计能力或教学技能。这些从业者可能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或者在自己的领域内实现更高水平的创作。

4. 对木作文化感兴趣的个人:

包括家长、退休人士、文化爱好者等,他们可能对木作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培训来学习木工技能、了解木作文化,或者将所学技能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这些学员可能不以教学为目的,但他们的参与有助于推动木作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5. 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主:

在文创、旅游、教育等领域创业或经营小微企业的个人和企业主,他们可能希望将木作元素融入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中,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通过培训,他们可以学习如何设计、制作和营销木作产品,从而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

 

二、培训内容

1. 木工技能基础与进阶

(1)、基础技能:涵盖各类木工工具的认识、选择与使用方法,木材的识别、处理与保存,以及基本木工加工工艺如锯、刨、凿、钻等。

(2)、进阶技艺:深入学习复杂榫卯结构制作、木雕、镶嵌等高级木工技艺,提升专业水平。

2. 木工设计与创作

(1)、设计基础:教授木作设计的美学原理、色彩搭配、结构设计等基础知识。

(2)、创意激发:通过案例分析与项目实践,激发学员的创意灵感,培养其独立设计能力。

(3)、作品完善:指导学员如何优化作品设计,注重细节与实用性,完成高质量的木工作品。

3. 教育策略与课程设计

(1)、政策法规:详细解读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关于非遗进校园、劳技课教学的政策法规。

(2)、课程设计:结合木工技艺,设计符合各年龄段学生需求的劳技课课程,注重跨学科融合。

(3)教学方法:介绍现代教学理念与方法,鼓励学员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

4. 榫卯玩教具的研发与使用

(1)、研发理念:讲解榫卯玩教具的教育价值与创新意义,引导学员理解其重要性。

(2)、设计实践:指导学员进行榫卯玩教具的设计与开发,培养其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使用指导:教授榫卯玩教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提高教学互动性与趣味性。

5. 木工坊建设与运营

(1)、空间规划:根据功能需求,规划木工坊的教学区、实践区、展示区、存储区等空间布局。

(2)、工具设备:配备齐全的木工工具与设备,确保教学与实践需求得到满足。

(3)、预算方法:教授木工坊建设与运营的预算制定方法,包括成本估算、资金筹措、费用控制等。

(4)、环境与安全:确保木工坊的光线、通风、温度等环境适宜,并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应急预案。

6. 职业素养与职业操守

(1)、职业操守:明确劳技课教师的职责、使命与行为准则,强调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团队协作: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与沟通协调能力,促进团队和谐发展。

(3)、专业发展:鼓励学员关注行业动态,参与学术交流,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7. 非遗文化与传统木作

(1)、非遗概览:介绍中国传统木作文化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特别是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情况。

(2)、文化传承:探讨非遗进校园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促进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普及与传承。

(3)、文化创新:引导学员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文化创新之路,为传统木作注入新的活力。

8. 实践教学与项目实施

(1)、项目实践:组织学员参与实际项目,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木工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2)、文化传承活动:组织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让学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3)、教学评估与反馈: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收集学员与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三、师资来源

1. 职业院校与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教师

来源描述:从全国的职业院校、技术学院、美术学院以及高等教育机构中,广泛招募具有木工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通常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系统而全面的木工教育。

2. 教育系统中的劳技课与手工艺教师

来源描述:在大、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体系中,寻找那些对木工教学有深厚热情,并具备实际操作经验的劳技课或手工艺教师。他们能够将木工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木工体验。

3. 木作行业的资深从业者与企业专家

来源描述:从家具制造、木雕艺术、建筑木作等行业的领军企业中,邀请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技术骨干或工匠大师。他们不仅技艺高超,还对市场趋势、材料选择、工艺创新有独到见解,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行业资讯与实战经验。

4. 社会木工坊与手工艺人

来源描述:深入探访各地的木工坊、手工艺市集和创意工作室,挖掘那些热爱木工、致力于传承与创新的手工艺人。他们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创意与个性,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

5. 木作领域的非遗传承人

来源描述:特别重视并邀请那些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木工大师。他们承载着家族或地域的木工传统与文化精髓,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传统技艺代代相传。他们的加入,将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

6. 学术研究与出版领域的专家学者

来源描述:从各大院校、研究机构及出版社中,邀请在木工艺术、设计理论、材料科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专著作者。他们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还能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探讨,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那些撰写过木工相关书籍的知名作者也是宝贵的资源。

7、具体来源

具体师资来源,包括公开招募、相关学校或机构推荐,同时欢迎自荐。主办机构为其发放客座教授或讲师证书。

综上所述,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聘请途径,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由专业教师、行业专家、手工艺人、非遗传承人及学术学者共同组成的强大师资队伍。

    

四、培训方法

1、课堂授课

(1)现场课堂

在专门的培训教室或工作坊,由教师进行面对面授课。教师可以实时解答学员的疑问,进行现场演示,并及时给予学员反馈和指导。这种方式能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线上直播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授课,学员可以在家或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参与学习。线上直播课程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学员能够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学员可以通过在线提问与教师进行互动。

(3)视频录播

提前录制好课程视频,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便于学员反复观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但互动性相对较弱。

2、参观考察

(1)校内木工坊

组织学员参观学校内的木工坊,了解学校木工教学的设施、课程设置和教学成果。让学员亲身体验学校木工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2)社会木工房

带领学员走进社会上的木工房,观察木工师傅的工作流程、工艺技巧和创新设计。与社会木工从业者交流,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洞察。

(3)相关企业与机构

安排学员到木工相关的企业和机构进行考察,了解行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与企业专家交流,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动态,为学员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3、实践操作

(1)校内实践

在学校的木工工作室或实验室,为学员提供充足的工具和材料,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木工制作项目。通过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

(2)校外实习

与相关企业合作,安排学员到企业进行实习。让学员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实际的生产项目,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

(1)成功案例

选取木工行业中的成功项目或产品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制作工艺、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学员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借鉴。

(2)失败案例

分析木工项目或产品中的失败案例,找出问题所在,总结教训。让学员了解在木工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

5、小组讨论

(1)技术交流

组织学员针对特定的木工技术问题或工艺难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员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共同探讨解决方案,促进知识的交流和融合。

(2)创意激发

围绕木工设计和创新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激发学员的创意灵感。通过头脑风暴等方式,鼓励学员提出新颖的设计想法和产品概念。

6、竞赛活动

(1)技能竞赛

举办木工技能竞赛,如木工加工速度赛、精度赛、创意作品赛等。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技能水平。

(2)设计竞赛

组织木工设计竞赛,鼓励学员提交自己的设计方案和作品。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评审,对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和展示,提升学员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以上多种培训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提高木工培训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出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木工人才。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