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80年秋,闷热的广州终于有了一丝凉意。苏格兰纪实摄影家约翰·汤姆逊先生架起照相机,小心翼翼地把感光剂涂抹在玻璃上。忽然,他愣住了,是被眼前这座历尽沧桑,却依然庄严殊圣的古塔迷住了,是被这座中国最繁华的南部城市迷倒了。怎料到,几个冲出来的村民将他包围了,他解释着,但最终还是被推进了江里,直到被两个中国姑娘救起。约翰·汤姆逊并不怪罪这些推搡他的村民,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的中国,普通百姓对照相机充满了恐惧,认为这是可以把灵魂带走的“怪物”。(该段经历被约翰·汤姆逊写入他的旅行记录)
清末的广州,图中的商船由广东建造,是当时中国南部最快的船只之一
公元1873年到1874年,约翰·汤姆逊出版了《中国和中国人的画报》一书,展示了200余幅中国照片精品,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及其对于中国文化的尊重,该书的出版轰动了欧洲,也成为世界摄影传播史上的一段佳话,而约翰·汤姆逊作品中的许多图片都是以广东为背景完成的。
清代广式衣架
公元1765年,萧广茂从广东急匆匆地赶赴京城,他是被宫廷造办处征调入宫的木匠高手,由于当时乾隆皇上对广作木艺的偏爱,因此萧广茂一进宫便拿到了在宫中效力多年工匠的待遇,这让他感到无比荣耀,也引起了非广东籍同行们的嫉妒。(该事件被记录在清乾隆三十年宫廷档案中)
乾隆初年,清廷造办处木作间独立分出“广木作”,由于广东木匠推崇“用料唯精”、“彻活儿”、“一木连做”等制法,其风格也更能体现皇族的威严与气派,最终被皇家所接受,因此传世的宫廷家具中以广式居多。
“有理由认为,清代宫廷家具是在早期的广作家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田家青先生语)
清末,广州六榕寺下的中国卫兵 著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
约翰·汤姆逊镜头下的广东乡村风景
公元1992年仲夏,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内,蔡易安先生落下笔,桌上的稿纸是刚刚写成的《清代广式家具》一书的前言。
令蔡易安先生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部力作《清代广式家具》竟成为业界研究清代广式家具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在此之前,几乎少有人如此系统地涉猎这个领域。
广东,地处祖国南疆之域,横亘在其北部的南岭山地,不仅是一条自然分界线,也是一条文化分界线。在这条分界线以南孕育、生养、发展出了一个独特的区域文化——广东文化。它的土地格局、聚落形式、建筑风格、方言风俗、宗教习惯、地名人才以及饮食生活的方式都与岭北有着天壤之别。广东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主体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外来的多民族文化长期交流、融合,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中一支多姿多彩的奇葩。
清末的广东商人,身穿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穿的貂皮大衣以展示他们的富有
两广总督瑞麟坐在广式家的旧照,照片中的陈设表现出典型的广东风格
拍摄于十九世纪末的一张老照片,广式家具和尊卑有序的老幼面带紧张地看着镜头
清末的广东商人,身穿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穿的貂皮大衣以展示他们的富有
两广总督瑞麟坐在广式家的旧照,照片中的陈设表现出典型的广东风格
拍摄于十九世纪末的一张老照片,广式家具和尊卑有序的老幼面带紧张地看着镜头
尤其是近现代时期,海洋成为广东人对外交流的通道,首得海外新风之先,广东人不断假道海洋,乘风破浪,踏出国门,走上与世界各地交往之路,可以说,没有广东人,就没有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产生与历史的变革。
明神宗万历以后,由于海运的发达,东西方之间交往甚密,产于东南亚一带的硬木材料,如紫檀、酸枝、花梨开始源源不断从海外输入进广州等沿海城市,这些色泽深沉、纹理美丽的优质木材最宜制造榫卯精密,雕饰细致的中国传统家具,加之广州繁荣的经济,大大刺激了硬木家具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清代乾隆之后,宫廷家具化简素为雍贵,变肃穆为流美,并大量吸收外来文化艺术和造型手法,一改前代风格,深受推崇,创造了独具风格魅力的广式家具,走在了中国家具创新领先的潮流地位。作为广式家具核心发源地的广州更是作坊林立,商贾云集,不仅海外的硬木材料频繁涌入,广式家具也成为出口贸易的一大商品。
广州清代古迹余荫山房里的花窗,广味浓郁。(朱方刚 摄影)
清代广州豪门富贵之家的厅堂陈设。(朱方刚 摄影)
据《清代广式家具》记载:广州濠畔街和十三行各处于玉带濠两侧,隔河犄角相望。玉带濠东西两端均和浩瀚的珠江相接,舟楫货运非常便利,是清代广州工商业最为繁华的地段。
与此同时,广州的酸枝家具(即北方所称的红木家具)行业开始兴盛,沿玉带濠南北两岸绵长十数里的街巷到处可见酸枝家具的制造作坊,广式酸枝家具除上贡朝廷和出口外,还被当时的豪富之家所收纳,最为著名的如晚清时期的潘、卢、伍、叶四大豪门,就曾不惜重金雇佣广作高手为其打造优良的广式家具。
时至今日,广东的广州、深圳、中山、江门等地依然是中国红木家具制造和贸易的核心地区,支撑着中国红木产业发展的“半壁河山”。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广州上下九一带依然是酸枝家具行业的聚集地
然而,长期以来,对广东文化这样一个具有地方特点和影响的区域文化,国内外的学者研究甚少,即便是在“文化热”的今天亦是如此。而作为将红木文化发源地之一的广东,与曾经盛行于清代宫廷的广式家具综合研究的学者,尤其是开发者、传播者就更是寥寥无几。
在红木家具市场萎靡不振的当下,在作为中国红木家具核心产区的广东主要地域,在大谈转型创新,传承发展的口号下,我们是不是该冷静地回过头来去审视传统广式家具的发展脉络与艺术精髓?是不是该杀下心来去研究广东这块热土上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是不是该暂时关掉轰鸣的木工机器,坐下来重新品评你的图纸与产品市场呢?
这是个问题,是个不小的问题!
清代广州酸枝家具生产分布图
双层衣柜图谱 广式家具鹿鹤同春公座椅
《清代广式家具》所载的广式梅花床
广州番禺举行“老红木、老广东、老文化”主题活动
一张珍贵的照片,拍摄于1869年或1870年之间,画面呈现的是当时广州市华林寺住持的生活场景
作者于广东中山安堂考察广东民居文化
(文中历史老照片和家具图画均来源于《晚清碎影》、《清代广式家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