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研究员胡德生谈明清家具之线脚装饰
红木文化|胡德生2017-05-17
阅读:262219
线脚装饰是对家具的某一部位或某一部件所赋予的纯装饰手法,对家具的结构不起什么作用;但线脚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添家具优美、柔和的艺术魅力。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胡德生
线脚
线脚装饰中有一种重要手法叫做“灯草线”,即一种圆形细线,以其形似灯心草而得名。一般用在小形桌案的腿面正中,由于上下贯通全脚,又称通线,常常两道或三道并排使用。大一些的案腿,随腿的用料比例,这种线条又随之加大,再用灯草线形容显然不妥,人们把这种粗线条多称之为皮条线。
桌形结体的家具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类。无束腰家具多用圆材,也有相当数量是方腿加线的,以光素为主,不再施加额外装饰。有束腰家具多用方料;在装饰方面比较容易发挥,因而做法也很多,如素混面,即表面略呈弧形;混面单边线,即在腿面一边雕出一道阳线;混面双边线,即在腿面两侧各起一道阳线,多装饰在案形结体的,腿上或横梁、横带上。这些线条因在边上,也有称为压边线的,压边线不光四腿边缘使用,在桌案的牙板边缘也常使用压边线。
方材家具还有一种装饰形式,名曰“打洼”。做法是在桌腿、横枨、桌面侧沿等处的表面向里挖成弧形凹槽,一道的叫单打洼,二道的叫双打洼。打洼家具的边棱,一般都做成凹线,俗称“倒棱”,与打洼形成粗细对比。
裹腿
裹腿和裹腿劈料作法。这种作法通常用在无柬腰的椅凳、桌案等器物上;是仿效竹藤家具的艺术效果而采取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劈料做法是把材料表面作出两个或四个以上的圆柱体,好像是用几根圆木拼在一起,称为劈料。二道称二劈料,三道称三劈料,四道称四劈料。横向结构件如横枨,面沿部分也将表面雕出劈料形,在与腿的结合部位,采用腿外对头衔接的作法,把腿柱包裹在里面。为了拉大桌面与横枨的距离以加固四腿,大多在横枨之上装3块到4块镂空绦环板,中间安矮佬。如果是方桌,一般四面相同,长桌与方桌有所不同,因侧面较窄,只用l块或2块镶板就行了。
面沿
面沿,是指桌面侧沿的做工形式。从众多的桌、凳、几等各类家具的面沿看,很少有垂直而下的,也和其他部位一样,赋予各式各样的装饰线条。面沿的装饰效果,也直接影响着一件家具的整体效果。面沿的装饰形式有“冰盘沿”,在侧沿中间向下微向内收,使中间形成一道不太明显的棱线;“泥鳅背”,一种如手指粗细的圆背,形如泥鳅的脊背。有时小型翘头案的翘头也用这种装饰;“劈料沿”,是把侧沿做出两层或三层圆面,好似三条圆棍拼在一起;“打洼沿”,是把侧沿削出凹面;还有双洼沿、叠线沿等。
拦水线
水线,是在桌面边缘上做出高于面心的一道边。在宴桌、供桌上使用较多,因为在使用宴桌时,难免有水、酒、菜汤等洒在桌面上,如果没有拦水线的话,容易流下桌沿,脏了衣服。它不像冰盘沿那样出于纯装饰目的,实用性相当突出。
束腰,是在家具面下作出一道缩进面沿和牙板的线条,它是由宗教里的须弥座演变而来。束腰有高束腰和低束腰之别。高束腰大多露出桌腿上截,并在中间用矮佬分为数格,每格镶一块绦环板,绦环板又有镂空和不镂空之别,另外,高束腰家具常在束腰上下各装一木条,名曰“托腮”,它是起承托绦环板和矮佬作用的。低束腰家具一般不露腿,而用束腰板条把桌腿包严。束腰线条常见有直束腰、打洼柬腰等,有的还在束腰上装饰各式花纹。
明式家具的腿足装饰更是多种多样,其中以马蹄形装饰为最多,马蹄大都装饰在带束腰的家具上,这已成为传统家具的一个规律。马蹄做法大体分为两种,即内翻马蹄和外翻马蹄。内翻马蹄有曲腿也有直腿,而外翻马蹄则都用弯腿,无论曲腿、直腿,一般都用一块整料做成。足饰除马蹄外,还有象鼻足、内外舒卷足、圆球式足、鹤腿蹼足、云头足等。马蹄足有带托泥和不带托泥两种做法,其他各种曲足大多带托泥。托泥本身也是家具的一种足饰,其作用主要是管束四腿,加强稳定。托泥之下还有龟脚,是一种极小的构件,因其尽端微向外撇,形似海龟脚而得名。
腿的装饰有直腿、三弯腿、弧腿澎牙、蚂蚱腿、仙鹤腿等。三弯腿,是腿部自束腰下向外膨出后又向内收,将到尽头时,又顺势向外翻卷,形成“乙”字形。弧腿膨牙,又可写作鼓腿膨牙,是腿部自束腰下膨出后又向内收而不再向外翻卷,腿弯呈弧形。蚂蚱腿,多用在外翻马蹄上,在腿的两侧做出锯齿形曲边,形似蚂蚱腿上的倒剌,故名。鹤腿笔直,足端较大,形如鸭子足趾间的肉蹼。
展腿,又称接腿桌。形式是四腿在拱肩以下约半尺的位置作出内翻或外翻马蹄,马蹄以下至地旋成圆材,好似下面的圆腿是另接上去的。按传统家具造型规律看,有束腰家具四腿都用方材,而方材既已作出马蹄,那么这件家具的形态即已完备,再用方材伸展腿足,显然不妥,不如索性用.圆材,造成上方下圆、上繁下简的强烈对比。匠师们有意将有束腰家具和无束腰家具加以融会贯通,在造型艺术上是一个成功的尝试。